靜心確實是很個人的體驗,每個人都各自有其專屬的個人感受。我是一個感覺型的人(我的生命數字也非常清晰地顯示出來),所以,過往有關靜心的分享都著重自身的感受。
隨著西方對靜心的興趣日漸提升,一些著名學府亦開始從科學的角度去解說靜心。我覺得值得參考,相關的研究亦能照顧到分析型的朋友。
哈佛有頗多有關靜心 (meditation) 的研究,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到他們的網站搜尋,他們從神經科學 (neuroscience) 和心理學 (psychology) 的角度去研究靜心對腦袋和身體的影響,證明靜心對身體的好處。我暫且不說其好處,反而先從他們如何做研究證明開始。
早於 70 年代,美國已有一名醫生發起研究靜心與血壓、心跳、腦部活動的關係。發展到近年,研究已進一步運用功能性磁力共振造影 (fMRI) 觀察靜心和腦部變化的關係。到目前為止,我們知道靜心可以讓負責情緒及即時反應的杏仁體 (Amygdala) 平靜下來,讓訊息可以通過並傳送到前額葉皮層 (Prefrontal Cortex) ,這個部分就是負責分析及回應。(這是一個最簡單的說法)
在 2012 年的一項研究中,參加是次研究的人士,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靜心練習,然後比對他們兩個月前及兩個月後的 fMRI,不單再次確定了靜心對Amygdala的影響,更令人振奮的是,他們的 fMRI 不是在進行靜心時拍攝的,而是在他們處理日常事務時拍攝的。換句話說,靜心有一個持續性的影響,對平衡情緒有好大的幫助。
靜心是給腦部的鍛練,我明白為何在北美,靜心被推廣至學校、醫護、商界等。有不少我們熟悉的運動員及公司高層都有練習靜心🧘🏻♀️🧘🏻♂️!至於,他們是誰,下次揭曉。😬
文字:Christine Yip @姬絲汀生命日誌
圖片:pixabay
Comentários